银监会数据显示,截至2012年底,银行发行理财产品32152款,同比增长34.6%。
中国未来改革的一环是减低成立中小银行的门槛,通过新成立民营银行贷款来增加流动性,目的就是产生信贷,加大货币的乘数效应。由于中国的贸易顺差,人民币国际化会令汇率上升,那将减缓货币供应的增加。
因此,眼下改革的绩效并未清晰,是需要用时间来考验的。有鉴于此,未来的改革的另一个环节就是开放货币市场产能闲置,呈现出增长衰退的特征。在中国,不少的中小银行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那些银行购买地方政府的债券,甚至为了规避限制会通过第三方融资的手段间接购买地方债,从而成为了地方政府吸收融资的平台。而在未来,经营不善的中小银行和房产企业的风险会是较高的。
在上届政府的最后五年里,中国通过发行更多钞票并增加流动性来维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。但有关的监管与法规显然还需要完善,以及在实际情况下的具体操作也很重要。如此看来,一个较中性的货币增长,例如GDP+通货膨胀=7.5%+3.5%=11%再给2%的宽裕,也就是13%左右的M2,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一个常态,这意味着什么?这其实就是转折点,大变革时代就要来临了,这涉及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良、货币供应方式调整,资本管制政策的调整、人民币国际化的布局以及资本市场的投资理念和风格的转变。
明确释放不再实施信贷扩张的政策信号,流动性投放配合经济转型的总体目标,为实施下一步金融改革做好了铺垫。火候当然很难把握,特别是面对具有自我实现的大众癫狂和羊群效应的资本市场。促进资本市场发展,以直接融资分散银行风险和收益,最终在有效的市场中形成利率决定机制。首先是货币政策总基调的转向:控总量、防风险。
所以那个镀金时代的最佳策略就是——在泡沫或者说流动性的顶端冲浪,冲浪心态和投机行为成为这个市场的主流。再者以转换融资结构推动利率市场化。
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对接小微企业,逐步实现民间金融的阳光化。落后产能是要直接去杠杆的,关停并转或转移至海外。市场对此的解读是机械拼凑、老调重弹、毫无新意,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,我们认为此金十条含金量十足,是未来金融改革的纲领性兼操作性文件。也有人指责央行:没有履行最后贷款人义务,是失职要问责。
借势以定向爆破的方式制造钱荒,充分暴露前面的问题,明确了责任和新的起点。此次刹车的效果十分明显:由于对银行间同业业务的压缩,6月底M2同比增速大幅下降至14%。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严防金融风险都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内,过快的货币投放既不现实、也不合理,这次市场最好相信,否则未来搞不好可能还得吃苦头。一个成功的货币管理者,关键时可以进,必要时可以退,才能青史留名,必须有人得在音乐中拿走酒杯。
开个玩笑——投资者来到这个世界,谁也没打算活着回去。进入 邵宇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流动性恐慌 。
并实现结构优化(非标变标准),开正门、关偏门、堵后门。目前美联储已经开始往沸腾的锅里扔冰块,而仅仅几个月前,他正是那个煽风点火的人。
对地产的调控目前仍更多集中在需求方,结合市场上最近关于地产再融资重启的传闻,预计对地产融资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还没有达成共识。在盘活存量中,必须要面对并解决实体经济中的三大难题:融资平台、地产泡沫和落后产能。以及可能已经过度供给他们的影子银行体系(本质就是通过spv来监管套利)。它的最终结果肯定就是洪水滔天,尽管人人都觉得自己时机(timing) 很准,可以逃出生天。何况至于流动性提供,历史实践证明,中国央行其实从来也没缺少过技术或工具,关键是态度。不过大家应该都很清楚,在目前体制下,说到底还是背后决策者的意图体现,这应该跟新一届政府的总体施政理念有关。
危机以来,各个央行功能就是刺激经济,但副作用也越来越大。最后是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推动人民币国家化。
问题是他们有没有搞清楚,所谓最后贷款人是在流动性真正冰封的危机恐慌时刻的出手,现在是这个情况吗?现在的问题症结不过金融机构杠杆过大,钱赚到不好意思(当然有钱不赚也违背人性),期限错配导致周转不灵吧?总量上那么多备付金和超额准备金,中国现在根本不是什么雷曼时刻,别自己吓唬自己兼忽悠别人。融资平台应以区别对待为主,严格的制度设计和预算硬约束是其成为真正承债主体的先决条件,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融资平台加以区分,不良资产应以出售、转让等方式化解风险,优良资产在严格财务约束下可以加杠杆,以满足未来城镇化过程过对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。
投资者是短视的和局部理性的,在过去流动性那么充沛的环境,只有二货才真去干实业才去搞转型,理性的选择就是驾驭泡沫,加杠杆、搞矿、搞地、买房子。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,有效调整了结构,促使非标债权逐渐向标准化融资工具转换,民生银行立即宣布尽快清理掉其全部非标资产。
出了必杀技:暂缓为货币市场提供流动性。流动性的拐点来临,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新生就不会太远了,当然伴随着阵痛不已。对外,中国必然会把有限外汇储备做更有效的配置。对内,货币中性环境下更有利于驱动经济转型,一个泡沫狂飚的时代就要过去。
加大对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和三农专项金融债的支持力度。钱荒之后,投资者心态也需要调整,只有重新回到实体经济增长的源头上来,成长才能得到真实的保证,那些四散的资本才会重新聚拢过来,铅华洗尽,价值投资,一个真正的慢牛时代才可能值得期待。
肯定有不同的观点,特别是基于不同的立场。于是金融机构都被拍懵了,原来这就叫倒逼转型啊。
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,将是全方位立体式推进,涉及到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走出去、汇率市场化改革、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多元化、资本账户的开放等诸多方面,并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之一。如果说我们之前提出深度城市化、大消费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是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新三驾马车,那么利率市场化、汇率市场化和建设有广度、深度的资本市场则是金融改革的新三驾马车
并实现结构优化(非标变标准),开正门、关偏门、堵后门。落后产能是要直接去杠杆的,关停并转或转移至海外。最后是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推动人民币国家化。以及可能已经过度供给他们的影子银行体系(本质就是通过spv来监管套利)。
市场对此的解读是机械拼凑、老调重弹、毫无新意,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,我们认为此金十条含金量十足,是未来金融改革的纲领性兼操作性文件。如此看来,一个较中性的货币增长,例如GDP+通货膨胀=7.5%+3.5%=11%再给2%的宽裕,也就是13%左右的M2,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一个常态,这意味着什么?这其实就是转折点,大变革时代就要来临了,这涉及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良、货币供应方式调整,资本管制政策的调整、人民币国际化的布局以及资本市场的投资理念和风格的转变。
不过大家应该都很清楚,在目前体制下,说到底还是背后决策者的意图体现,这应该跟新一届政府的总体施政理念有关。流动性的拐点来临,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新生就不会太远了,当然伴随着阵痛不已。
问题是他们有没有搞清楚,所谓最后贷款人是在流动性真正冰封的危机恐慌时刻的出手,现在是这个情况吗?现在的问题症结不过金融机构杠杆过大,钱赚到不好意思(当然有钱不赚也违背人性),期限错配导致周转不灵吧?总量上那么多备付金和超额准备金,中国现在根本不是什么雷曼时刻,别自己吓唬自己兼忽悠别人。于是金融机构都被拍懵了,原来这就叫倒逼转型啊。
评论留言